3月4日,记者从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获悉,该院皮肤科于国内首报“消毒剂苯扎氯铵诱发颗粒状角化不全”,诸多患者因此获益。该成果新近被评为该院优秀医疗成果奖。
自2022年起,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陆续收治了多名以曲侧糙皮病样红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病程长短从1个月至1年不等,主要发病部位位于腋下、肩胛区域、腰部、臀部、腹股沟、女性乳房周围,原发皮疹表现为先红斑后脱屑,局部愈合后再反复红斑脱屑,部分患者曾反复多次在多家医院住院治疗。
同一时期,国内皮肤科同行多次对类似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发起讨论:往年好几年才见一例,怎么一下子多起来了?
消毒剂苯扎氯铵诱发颗粒状角化不全患者身上的皮疹。通讯员胡彬供图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陈柳青对此高度关注,携胡彬、苏飞、黄萌、夏云等多位专家组建团队,对最初接诊的7例患者进行了皮肤组织活检、PAS染色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最后确诊为颗粒状角化不全(Granular Parakeratosis,GP)。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外有多篇文献将该病与接触含有苯扎氯铵的衣物消毒剂联系起来。专家团队经过详询病史,发现确诊患者在病发前都接触过含有苯扎氯铵的消毒剂产品。随后叮嘱患者停用消毒剂,停止接触消毒过的衣物,除保湿霜外停用一切外用药物,4至6周后患者皮疹均消退,后续随访无复发。
陈柳青曾于2009年发现了全国首例腋窝颗粒状角化不全。这次,经过对国内各大数据库进行检索,陈柳青及其团队发现国内并无苯扎氯铵导致类似病例报道。为弥补这一知识空白,总结了7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团队于2023年4月以论著形式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上发表《接触苯扎氯铵后发生颗粒状角化不全7例临床特征分析》,在网络平台上发表面向皮肤科同行及患者的科普文章《消毒剂背后的秘密——从7例复发性曲侧糙皮病样红斑说起》。不少皮肤科同行看到文章后发起交流。有医生说:“我今年也碰到了两例,一直没找到答案”,“我们科医生也碰到过类似病例,这个疑问出现了曙光。”
陈柳青表示,在临床中遇到发生于间擦部位的红斑及皱缩的叶片样鳞屑时,应考虑此种皮肤病的可能,通过进一步追问病史,了解有无苯扎氯铵接触史,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患者接触苯扎氯铵3—4周后出现皮疹,停止接触4周后皮疹消退,十分接近28天的表皮更替时间。
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陈柳青在手机上查看患者皮疹。通讯员代雨朦 摄
过去一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诊断了近50例颗粒状角化不全病例。陈柳青提醒,因苯扎氯铵诱发的颗粒状角化不全患者,只占此类消毒剂使用者中极少的一部分。在同一家庭成员中,即使使用同一洗衣机清洗衣物,也仅有一名家庭成员出现症状,提示此类疾病可能存在易感基因,故不应因为少数颗粒状角化不全病例的出现就否定苯扎氯铵作为消毒剂的价值。
上一篇:消毒管理办法